双一流名单为什么会和心目中的名单有差异

来源:新浪教育     2017年10月13日     责任编辑:蒹葭     阅读:6797次

  2017 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一时激起千层浪。媒体的报道层出不穷,网络上的讨论也是热火朝天。热议的重点就是哪些学校和学科进入一流大学建设名单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了,哪些没进入。有欢欣鼓舞的,有忿忿不平的,有觉得合理的,也有吐槽调侃的。但是,双一流建设,真的就只是个名单吗,你真的看懂了吗?

  要真正看懂双一流建设,除了《通知》以外,还一定要看看《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三个文件。结合这几个文件我们针对性地讨论以下几个热议问题:第一、中国真的有那么多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吗?第二、为什么要进行双一流建设?第三、双一流建设有没有新意?第四、为什么会和心目中的名单有差异?

  中国真的有那么多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吗?

  根据《总体方案》我们可以将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总结为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这次《通知》公布了42所世界一流大学和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分为36所A类和6所B类,A类高校平均有8.83门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学科,B类高校平均为2门。还有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没有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但是有学科入选了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平均每校入选学科1.42门。

  这个数量多不多?

  首先,伴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也有了巨大的进步,已经有一部分高校和学科跻身了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这一点是不容抹杀的。

  其次,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这几个提法。成为世界一流是建设的目标,并不是说已经都是世界一流了。名单中的高校和学科是就目前来看最有希望进入世界一流的。

  再次,从中国的人口、经济规模来看,42+95这个总量并不算大。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数量级乃至更大数量级的世界一流是不可或缺的。

  为什么要进行双一流建设?

  从时代背景来看,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211工程”“985工程”先后被提出并实施,距今已有20年的时间。20年的时间,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自然应该制定符合新形势的高校建设方案,中国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意见》指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阶段可以理解为,中国已经从富起来发展到强起来,相应的教育改革方向也应该走向强起来,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自然就应该对以前的发展规划做出调整。

  从现实情况来看,《总体方案》指出,“211工程”和“985工程”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双一流建设不是推倒重来,而是继承创新,即充分考虑“211工程”“985工程”等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基础,继承好已有建设成效,同时创新建设管理模式。

  双一流建设有没有新意?

  双一流建设的新意其实有很多,限于篇幅,只能谈几点。第一,在指导思想上,更为强调坚持中国特色。《意见》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就要做到扎根中国与融通中外相结合。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的不断增强。尤其针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标准和学术评价体系,体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第二,在建设任务上,要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换。其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意见》指出,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要探索适应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着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说,双一流建设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定位更清晰化了,就是侧重于创新人才,培养社会进步的领导者和推动者。

  在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方面,提出了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作出重要贡献。这个是站在大学使命这个高度提出的,大学是立德树人的地方,还是科学研究的地方。那么科学研究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国家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这是大学的使命,也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的使命。科研研究的全过程中都应始终牢记国家的需求,不忘初心。再谈点具体的,这次在一流学科建设上,特别是自建一流学科建设上,突破了原有的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的框架,涌现了一批综合性、前沿性的交叉学科领域。这些交叉学科领域多数都是紧扣国家重大需求的,有利于做到统筹规划、集中力量突破技术难关、进行理论探索等,切实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第三,在管理方式上,强调分类管理和动态管理。不仅提出了一流大学建设名单,还提出了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这是新的突破,进一步摒弃撒胡椒面式的管理模式,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更有利于根据不同学科的发展水平各高校内部制定更为细致的管理办法,促进学科的发展,并最终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更加突出绩效导向,形成激励约束机制,通俗点说,就是要求入选高校和学科能够交得上账,这能充分激发高校争创一流的活力和动力。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分为AB两类,以及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设立,其实也为下一轮建设范围重新确定时的可上可下指明了路径,开放了竞争机制。

  为什么会和心目中的名单有差异?

  这也是网络上吐槽点最多的一个问题了,进而有人开始质疑双一流建设的遴选工作。事实上,从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总体方案》开始算,到《通知》的印发,整整两年多的时间,不能不说有关政策制定,划定范围的工作的开展是有步骤的、谨慎的。

  公布的入选高校和学科名单和心目中的名单有所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遴选标准的理解有所差异。

  第一,有的高校和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是因为国家急需、具有重大的行业或区域影响、具有不可替代性。对于这一类高校和学科就不能简单地以是否是最强来衡量,双一流建设归根结底是为国家战略服务的,这些高校和学科的入选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是国家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

  第二,遴选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标准的侧重点和以往有所不同,除了例如国外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之类的传统的量化指标以外,更强调中国特色的评价标准。一个学科如果只强调西方理论,只追求成果的国外发表,不真正探索扎根中国的理论体系,不真正服务于中国社会,是无法进入双一流建设的入选名单的。

  第三,需要把学科的现有发展水平放在更大的舞台上来看待。例如此次入选频率最高的学科是“材料科学与工程”(30次),这实际上就意味着这一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较,中国在国际上更具有优势。反过来说,就是因为中国在这一学科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有着这一学科的高校入选双一流建设方案的几率就比较大。换而言之,如果某一学科中国在国际上并不具有优势,那么就不可能像“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一样有那么多的高校入选,也许只有前两名入选。

  真正理解了双一流建设之后,对于高校人来说,剩下要做的也就是“抬高头,向前看”。

      文字:新浪教育

扫一扫分享本页

799 +1
相关新闻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