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阅读 互分享 促提升——港务区明诚中心幼儿园《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第三章读书分享活动

来源:徐州教育在线-港务区明诚中心幼儿园     2022年4月29日     责任编辑:秦风     阅读:3675次

  读书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力量源泉,也是生命的另一种成长。读书不仅可以丰厚教师的文化底蕴,还可以使教师的内心得到滋养,永葆教育的热情和活力。4月27日上午,在王妍老师的主持下,我园开展了《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第三章读书分享活动。本次阅读分享活动仍然采取线上研讨的形式。本次分享活动围绕打卡签到 、晒读书笔记 、问题研讨 、反思感悟四个环节开展。

一、打卡签到

  上午10点整,明诚中心幼儿园全体老师们准时相约线上,准时打卡参与。

二、晒读书笔记


  本章节介绍了四种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描述的方法,分别是:日记法、轶事记录法、实况详录法和样本描述法。每位教师在家中认真阅读并做好了笔记。

三、问题研讨


  在这一章阅读中,主持人根据导读中的四个问题,和老师们一起讨论分享。活动中各位教师通过自己对阅读的理解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问题一:

  在什么情况下适合使用日记法?日记法和轶事记录法的缺点中,都有提到记录中的偏向性,谈谈你对偏向性的理解?

  季老师:

  幼儿的认知行为,语言行为或者情绪行为,我们可以用日记观察法中的主题是日记法进行观察记录。而当儿童有新行为的出现时,这可以用。综合日记法进行记录,日记法中所显现的偏向性是日记法所选择的儿童往往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所以观察的结论往往具有偏向性而缺乏代表性。

  秩事记录法是教师最喜欢和最常用的方法。首先意识记录法容易受偏见的影响而有选择的记录行为,这种偏见的产生往往是有观察者的好恶引起。因为观察者认为有意义,所以在记录中带有偏向性。

  王春艳老师:

  一般适用于个案研究,当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关系较密切或接触频繁时也常运用日记法。日记法观察易带主观偏向性,观察记录难以客观公正,缺乏代表性和普遍性。轶事记录法容易受偏见影响而选择所记录的行为,这种偏见的产生往往是因为观察者的好恶而引起的。记录时语言简练导致记录者和阅读者理解上的不一致。

  曹思立老师:

  在进行个案研究和家长对儿童行为进行记录时会用到日记法。前者是主要是对于一些比较特别的孩子,如障碍儿童通常不能进行很好的沟通,往往就需要通过日记的方法来记录大量的资料,以此来发现这名儿童真正的内心世界。后者往往是有一定相关知识背景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记录。

  我认为的偏向性是指在观察者对行为、事件进行选择、记录和判断时,带有主观倾向性,从而会影响观察记录的客观性。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家的孩子好,日记法因为是在家长或者亲友主持下进行的,受到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在对孩子行为进行判断时会有偏移或者高估儿童行为的情况出现。轶事记录法在选择记录的对象时,很大程度上会受观察者个人偏见的影响。对于同一件事情,有的观察者可能觉得很有意义,有的察者觉得没有意义。此外,在事后补全观察记录时,观察者也会受自己的主观意向的影响,导致记录的内容出现偏差。

  问题二:

  轶事记录法作为幼儿教师最喜欢和最常用的方法,如何在运用中避免此方法的不足?在记录中,教师需要“客观”记录,如何界定是否客观?(他的嘴角微笑,他的穿着华丽,他的拳头握紧,他满脸埋怨,他面带杀气,他沉默着,他无可奈何,他注视着远方,他动作轻巧,这些语句哪些属于客观,哪些属于主观?)

  李佳林老师:

  避免的不足:1。观察之后尽快做记录。2。充分观察,并记录有意义行为发生的情景。3。将轶事的记录限定为对单一事件的简短描述。4。把对事件的实际描述和对事件的解释区分开来。5。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客观的记录指记下的是实际发生的描述性的笔记而非解释性或者判断性的话。客观记录要求观察笔记尽量不受自己价值观或者固有偏见的影响,不记录观察到的行为的解释,将观察笔记与解释和评价分开。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教师对朝夕相处的幼儿都很熟悉,很容易直接解读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或者加入自己的判断。

  客观:他的穿着华丽,他满脸埋怨,他面带杀气,他无可奈何,他动作轻巧。

  主观:他的嘴角微笑,他的拳头握起,他沉默着,他注视着远方

  袁杰老师:

  第一,要考虑情况需要运用。

  第二,在使用轶事记录法时,我们应该在适当事件-“轶事”发生时,尽可能快速地将事件记录下来。所以准备一些纸和笔,以便随时可以拿来用作记录。可以在衣的口袋或周围的架子上放置些小纸条、卡片或小的记录本,作为记录的工具。

  第三,所记录的资料要客观、准确和完整。在记录中,要完整一些,这样在进行解释时才有可能尽量地参考事实。

  主观:他的穿着华丽,他的拳头握紧,他注视着远方,他动作轻巧。

  客观:他的嘴角微笑,他满脸埋怨,他面带杀气,他沉默着,他无可奈何。

  问题三:

  班里的孩子们正在进行区角游戏,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很有意义、有价值的案例,接下来你会做些什么呢?

  赵晓续老师:

  1.尽可能快速地将轶事记录下来,在衣服口袋或者周围的架子上放置一些小纸条、卡片或小的记录本,当然还有水笔,以免在观察到有需要记录的的内容时因为没有纸笔而错过。

  2.所记录的资料要客观、准确和完整

  ①情境:什么人(哪些人)在做什么事情?

  ②时间: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

  ③主角的基本动作和语言

  ④情境中其他人对主角的回答

  王莹莹老师:

  首先,先进行观察 可以用样本描述法和事件取样法等方法结合运用。例如在运用事件取样法的过程中,只要预选的事件一出现,就需要进行记录。在记录过程中,事件取样法除了运用一些准备好的记录表等,也可以提出一些有关的简单问题,做描述性的记录。

  王春艳老师:

  在区角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适时介入游戏,为孩子提供适当的指导,帮助孩子去探索、去发现和创造。教师需要对区角活动的每个环节进行预先的设想,而且教师要做到灵活运用。只有保证教师采取适当的指导策略才能真正的解放孩子,让幼儿在玩中求发展,真正发挥区角活动的实效性

  问题四:

  本章阐述了描述的四个方法,请选择一种方法,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尽可能详尽、清晰地进行图示。(列出内涵、优缺点、应用等等)

四、反思感悟

  闫方芹老师:

  读了本章内容,我知道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描述的方法有四种。一是日记法;二是轶事记录法;三是实况详录法;四是样本描述法。更好的让我在对幼儿观察记录时进行最客观、最快速的分析与记录,保证观察结果的有效性,使观察能够成就幼儿与自己的成长。

  王陈利老师:

  第三章中详细的介绍四种描述的方法:日记法、轶事记录法、实况详录法、样本描述法,通过细细品读,我了解到每一种观察方法的含义、优缺点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等。每一种方法下面都列举了大量的案例,避免了只有理论没有案例读起来的枯燥感,理论和案例相结合,方便我更好理解与运用。联系我自身的实际,在书中介绍的几种方法里,我认识到只有观察记录的方法是多样的,才能让观察进行的更顺利。哪些才是最合适的观察记录方法,哪些观察记录方法组合在一起会更方便,这需要经历不断的思考和尝试。例如:在大班幼儿进行探究性的游戏中,借助手机录像和文字记录相结合的方式,对大班幼儿的探究 精神进行观察记录并分析,以探究大班幼儿的游戏发展水平,因此,教师在观察记录方法的运用上,要不断的尝试,寻找更有效的 的记录方法

  齐晨老师:

  通过本次第三章节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方法的学习,使我了解到每一种观察方法都有它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在平时记录时可以选择适合的观察记录方法去记录。比如在制定成长档案时可以选择日记法,在某个幼儿的精彩时刻可以采用轶事记录法等等。通过本次学习,我对以后幼儿的观察方向以及记录方式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陈奥星老师: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肯定了观察是教育者必须要掌握的一门教育基本技术。通过不同方法、不同目的的观察与分析,可以让教育者深入、客观地了解儿童的发展阶段,并能进一步地设计儿童继续发展的各种活动,同时也能发现特殊的例子,包括落后或者超前的儿童,并能注意他们的发展状态,总之“观察会让你快乐地体味每个儿童的独特之处”。

  一年之计在于春,四季皆为读书时。让我们与书为伴,感受开卷有益的美好,做一个幸福的书香教师,为校园、为教育带来无限生命力。

扫一扫分享本页

976 +1
相关新闻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