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恒良

来源:徐州教育在线     2016年10月9日    

他总是温文尔雅,言语不多,给人以厚重、踏实的感觉。

他,7岁丧父、8岁入学,15岁以全乡中考状元进入沛县中学;17岁以全县文科状元考入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他,为教而学书法,只身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书法家协会首届高研班深造,沈鹏等大师名家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使他境界大开;

他,曾代表上海市在全国书法教育会上做经验介绍,亲手接过刘长兴会长颁发的“全国书法教育名师”荣誉证书;

他,以汉隶见长,30年探索不止,熔古铸今、輮刚为鎏,遒厚苍润、洒脱飘逸,极具大家风范。中国画院院长杨晓阳、上海市书协主席周志高对其高度赞赏;

他就是江苏省人民政府督学、中国矿业大学客座教授、“新汉书”大家郑恒良先生,人称“郑老师”。

他是一位学人。

学习和思考是他的生命常态,无论书法教师、县委研究室主任、教育局长哪个岗位,还是在校内、家中抑或外出轮船上、火车上,他总是手不释卷,勤学乐思。他说,苦难是我的第一位老师,苦难教我必须勤奋。他还记得给母亲要五毛钱买学习用品,在田里刨地的母亲停下手来在口袋里找了半天也凑不齐,那神情永远烙印在他脑海的深处。为了省钱,父亲去世后的烧纸大部分被母亲留下来钉成写字本,给他一直用到上完小学。“要能吃苦、要给母亲争气”的信念是他心中永不磨灭的灯。高中两年,没钱买课外书,他从新华书店借,每本押金2元,一本本的借、一本本地看。广泛的阅读使他人文素养快速提升。大学期间他更是如饥似渴地读书,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从图书馆每次借来一摞,平均3天一本,四年竟读了400多本。只要外出,他最感兴趣的就是遛书店,一看就是大半天。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习,他因选购30多本新版图书以致花光费用借钱买票回家。在江苏教院沛县分院工作,他将别人休息、娱乐的时间都用来学习,自费订阅《中国书法》、《散文选刊》等8种刊物,而他每月的工资仅75元。为系统学习书法,他不仅花大力气读临汉碑、汉简、汉帛,还将涉猎范围扩至汉代书论、汉代文学、汉代哲学、汉代雕塑、汉代绘画、汉代音乐、汉代服饰等文化遗存,大大丰厚了“新汉书”创作的基础。前后共发表书论、文论、文学作品约110万字。他创作的散文诗《沙河岸,那七十位不眠的英魂》获梁斌杯文学创作奖,被收入《五月的鲜花》一书;《书法与辩证法》在省论文评比中获奖并发表。

他是一位师者。

传道授业他视为天职,并为此乐此不疲。无论教中学、中专还是大学,他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把励志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把“学如其人”、“人品即书品”、“人正则笔正”的书理深入到学生的心脑,使颜真卿、柳公权、苏轼、黄庭坚、郑板桥、祝允明、徐渭等先贤爱国忧民、洁身自好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他授课以情动人,情景相融,使学生身临其境。他的学生、现为省书协理事、市书协副主席的郭荐至今记得30年前郑老师讲授辛弃疾“梦里挑灯看剑,醉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的词句时眼里闪烁的晶莹泪花。

他深研书法教学规律,创造性地将音乐、美术、文学、哲学、历史巧妙地融入课堂,信手拈来,妙趣横生。学生说听郑老师讲课,时间总是过得飞快。他用中国书法5000年创新创造的历史事实,启发激励学生树雄心、立大志,敢于反思、质疑,开拓进取、有为社会。他鼓励学生以精气神,培养儒雅、文雅、高雅的气质,使学生如沐春风、如浴细雨。为使学生便于牢记,他从记忆遗忘规律出发,教会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树”;他研究生态教学法,将书迹心理学原理活用于课堂,使学生籍此能动地认识自我、了解他人。

他主编出版了《生态课堂》、《生态德育》等5本书,受到教育界普遍好评和推广。他被评为上海市书法教育先进个人、全国书法教育名师,上海市及江苏省书法教学专业评委;他所任教的学校也被评为上海市书法教育实验学校,全国书法教育实验学校。上海市、江苏省书法教学现场会相继在此召开。

他是一位书家。

读书写字,是他人生追求的一大乐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每天早晨四点即起,临帖创作,多少年坚持不懈。“早上很静很静,万籁俱寂,听得见毛笔摩擦纸的沙沙声响,似自己的心在说话,”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他虔诚地向大自然学习,从古碑的斑驳中醒悟到了世事的沧桑,从夏日卷舒的云彩参悟到了“千里阵云”的书法之美;从大海惊涛拍岸的巨响里聆听到大自然有力的呼吸;从逶迤起伏的远山领略到了朦胧飘逸的诗情画意。

他的书法极具动感,飘逸多姿,如神仙衣袂飘动。他广习汉碑字帖,灵动多样的笔法丰富了他的技巧,汉画、汉简的古拙与天趣,丰富了他的想象力,他的笔下总是充满柔情,如清风朗月,翰逸神飞。作品随情感起伏变化,宛如音乐抑扬顿挫,摇曳多姿,使人领略到行云流水般的愉悦情感。

他的书法极具金石之气。他从大篆《散氏盘》、《虢季子白盘》中吸取灵感;石鼓文、《天发神谶碑》古朴而灵异的神韵启迪了他的灵感,“势在水槽中流、浇铸感”的书风追求,使他的书法呈现出遒厚朴茂、力透纸背的“与众不同”的“别味”。

绘画意味是他书法的又一鲜明的特征。来自于山水、花鸟、写意泼墨画的熏陶,加之他对汉画像石的钟爱,“画”的元素对“书”的影响在其作品中越发明显。加之他把书法视为观赏、造型艺术,极为强调书法的画面性,包括空间、结构、形状、速度、节奏等处理,从意境上看,既有鲜明的时代感,又透着古意;从技法上看,既有现代的视觉构成,又得之古法传承。

有人说他的书法耐品耐看。作品貌丰骨劲、味厚神藏、超然独出,可谓自成一家。盖由他以汉代古隶为基,参以篆籀之意,融入行草笔法,加以多变的墨法,比之旧汉书(古隶)气势更沉雄,气象更古拙,气色更苍润,气韵更生动;具有面向无垠、天人合一的包容气概,映照传神写心、夸张多变的心灵世界,充满运动、力量和厚朴之美,而被称之为“新汉书”。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博导王继安教授说,“在他的作品中以书法的线条之美及绘画的画意之美,创造出了大气磅礴、沉着痛快的气势,将东方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的审美意识运用到他的书法作品中,表现出自己对书法的表意和线条的表现的认识。把内心的山水之美、古代人文之美、金石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2012年10月他应邀在日本成功举办“中国龙”展,2014年4月在南京举办“心源意马”展,2015年5月在徐州李可染艺术馆举办“汉风流韵”展,均受到业内外广泛好评。

如果说办展是接受社会检验,可就在徐州展后不久,他又经受了一场生死考验:他被误诊为肺部绝症。对于书法创作进入盛期,年仅50岁的他无异于晴天霹雳。望着单纯善良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儿,他彻夜难眠,反复计算着自己的生命期限。短短一个月,体重下降了20多斤。唯一没有停下来的还是读书写字,这是他唯一的止痛药啊!他比以前更加淡定,更加执着了。“新汉书”填满了他的空间,书风更加苍茫跌宕,浑然天成。真是天发慈悲,两个月后,病灶竞神奇般地消失了!莫非“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感谢上苍眷顾!面子给足了。活着就是幸福,能做自己喜爱的事更是幸福。”

这就是他,一个谦逊低调、朴厚善良,对生活始终充满感恩的人,一个学者、书者,一个淡泊无畏的心灵行者。(记者 鞠寅)

郑恒良简历:郑恒良,男,1963年9月生,江苏沛县人。198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书法家协会首届书法高级研修班深造。书风遒厚谨严、雄健秀润、洒脱别致,被业内称为“新汉书”大家。发表书法、文论等110万字,出版编著10部。曾在徐州李可染艺术馆、南京金盏花文化艺术中心、日本等地成功举办书法个展。现为江苏省政府督学、中国矿大客座教授、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书协会员、全国书法教育名师、上海市书协教育工委副主任。

845 +1
彭城名家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