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教育界的“实战型智库”——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研究员、吉林省首批专家型名校长姜中林先生,以高考改革的深度研究者与卓越实践者的双重身份,为我们带来一场关于教育本质与备考智慧的思想盛宴。
姜中林专家
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硕士,姜中林校长深耕基础教育三十余载,其学术背景与实践履历堪称教育领域的“双轨标杆”:
学术高度:以北师大政府管理研究院研究员身份,长期参与国家基础教育政策研究与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其主导的“三阶备考体系”“双线研题机制”等成果被纳入多省高考改革实践指南;
实践厚度:曾任吉林省通钢一中校长期间,将这所省级示范高中的本科上线率提升至97%,连续培养出省、市高考状元;2021年起,他以“教育会诊”模式指导鞍山三中、邯郸永年二中等校备考,创造了鞍山三中一本率从25%跃升至50.58%、邯郸永年二中600分以上推进率达300%的教育奇迹;
荣誉印证:吉林省杰出校长、通化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称号,印证着他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洞察;而其领衔的“学科素养与高考命题衔接研究”项目,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提名。
姜校长的教育智慧,始终扎根于对高考命题逻辑的精准解构。今天,姜校长将结合我校学情,从“命题人视角”解析高考卷中的教育密码:如何让语文的家国情怀、数学的模型思维、英语的文化输出在课堂中自然生长?怎样通过“逆向研题”让学生从“被动答题”转向“主动破题”?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关乎分数的提升,更关乎教育本质的回归——正如姜校长所言:“高考备考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在走出考场时,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批判创新的勇气。”
作为教育者,我们既要低头拉车,深耕课堂土壤;更要抬头看路,洞察命题规律。
姜中林专家与京师未来教师互动探讨
一、解码命题规律:
高考卷里藏着怎样的教育密码?
当我们拆解近三年的高考试卷,会发现三组鲜明的“变与不变”:
其一,价值引领不变,载体常新。从语文抗战80周年作文的家国情怀,到化学文物修复题的文化自信;从英语小笼包制作的跨文化输出,到物理动车组模型的科技自强——“立德树人”从未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化作“价值入题”的具象载体。这提醒我们:备考不是知识点的堆砌,而是要让学生在解题中读懂时代,在答题中涵养精神。
其二,素养导向不变,形式求新。数学卷用“‘一带一路’茶叶贸易”考函数模型,生物题以“封闭生态系统”探物种平衡,地理题借“研究性问题”融学术与生活——高考早已跳出“解题”的窠臼,转向“解决问题”的实战检验。这意味着:我们的课堂必须从“讲知识”转向“育思维”,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练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火眼金睛。
其三,基础为本不变,融合创新。历史题的情景化材料、政治题的素养落地、物理题的教材情境延伸,都在印证:高考既扎根教材,又超越教材;既细分学科,又强调融合。这要求我们:备考既要守住“教材是根”的底线,又要打破“学科壁垒”的局限,让知识在关联中生长出力量。
各学科教师做高考试卷
二、聚焦学科突围:
各学科的核心命题与破局之道
学科分享,道出了备考的共性困惑,也指明了突围的方向:
语文组敏锐捕捉到“题型创新与教材衔接”的张力——从图片理解到默写结合,提醒我们要在“守正”中“出新”,让课本知识成为应对变式的“源头活水”。
数学组直击“计算能力与知识迁移”的痛点——基础题重稳、中档题重联、压轴题重创,启示我们要分层施策,让每个学生在“跳一跳够得着”的空间里进阶。
英语组点出“去模板化与文化意识”的转型——听力提速、阅读深思、写作向阳,呼唤我们要跳出“应试套路”,培养学生用语言沟通思想、用文化浸润心灵的真能力。
文综组展现“学科特性与素养共性”的统一——历史重材料提取、地理重情境应用、政治重价值引领,提醒我们要在“小切口”中挖掘“大格局”,让文科学习成为认识世界的棱镜。
理综组凸显“知识体系与实践应用”的融合——化学模块化变式、物理模型化训练、生物细节化回归,启示我们要让理科学习从“解题步骤”走向“科学探究”,让公式定理生长在现实土壤中。
这些分享告诉我们:各学科虽有差异,但备考的核心相通——都是在“知识—能力—素养”的链条上,寻找从“学会”到“会学”再到“创学”的跃升路径。
各学科教师讨论研究高考试卷
三、重构备考策略:
京师未来实验学校的实践路径
结合我校学情,我们当以“精准定位、分层突破、协同发力”为策略,走出一条有京师特色的备考之路。
其一,建立“三阶备考”坐标系。高一侧重“素养启蒙”,把高考题中的实际情境转化为课堂探究主题,比如用“氢能源分类”讲化学,用“生态系统平衡”学生物;高二强化“能力进阶”,以课标为纲、真题为镜,建立“考点—教材—情境”的关联图谱;高三聚焦“实战突围”,通过“逆向解构”真题,让学生不仅会做题,更会“命题人视角”拆解题目设计逻辑。
其二,实施“双线研题”机制。一条线是“学生视角”,让教师沉浸式做题,感受学生的思维卡点——比如英语阅读的词汇障碍、数学压轴题的逻辑断层;另一条线是“教师视角”,追问每道题的“三个关联”:关联课标哪条要求?关联教材哪个知识点?关联现实哪个问题?就像我们刚才讨论的“二氧化碳催化转化”题,既要看到化学方程式,更要看到“环保与文化遗产”的命题深意。
其三,打造“分层赋能”课堂。对基础题,要“人人过关”,用教材例题变式训练筑牢根基;对中档题,要“组内互研”,通过小组合作破解知识迁移难题;对压轴题,要“优生抽提”,引导学生在批判性思维中寻找创新解法。正如我们对学生的定位:不盲目追求“难题满分”,但求“会题不失分、能题多得分、难题抢步骤”。
其四,深化“研考一体”研讨。即将开始的模拟演练,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演练后,各教研组要带着“五个追问”深入研讨:这道题考什么核心素养?对应课标哪项要求?教材中如何体现?学生可能在哪卡壳?我们的教学如何调整?要让每一次研讨都成为“命题规律—教学策略—学生成长”的连接点。
各位同仁,高考备考从来不是一场孤军奋战,而是一群教育者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集体作答。当我们看到歼-20翱翔蓝天时,要想到这背后是创新人才的支撑;当我们解析一道高考题时,要看到这背后是国家对未来的期许。
站在京师未来实验学校的发展节点上,我们的备考不仅是为了升学率的数字,更是为了让每个学生在走出校门时,都带着“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共事的胸怀、批判创新的勇气”——这才是高考改革的终极指向,也是我们作为教育者的使命担当。
愿我们以今日之研为始,以明日之教为继,让每一堂课都生长着希望,让每一份试卷都承载着未来。因为我们坚信:教育的力量,不仅在于分数的提升,更在于唤醒生命的自觉;备考的智慧,不仅在于解题的技巧,更在于传承文明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