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意正浓,万物竞发。3月14日,以“教育写作”为主题的边鼓边舞教育工作室十期研修班第四次活动在铜山区教师发展中心开展。本次活动聚焦教师论文写作能力提升,通过讲座、案例分享与互动研讨,为20余名教师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上午,王老师以《教育论文的写作》为题,从教育论文概述、写作意义与基础、学术论文结构规范、推理论证的方法与技巧、高质量论文要素等方面展开指导。针对教师论文写作中常见的选题空泛、论证结构不完整、缺少一般规律的阐述等问题,王老师结合具体案例,提出“小切口深挖掘”“注重揭示原理”“理据与叙事结合”的实用建议,并强调“教学实践是论文的源头活水”。参训教师纷纷表示,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贴近一线实际,为突破写作瓶颈提供了清晰路径。
下午,王老师又以《教育案例的研究》为题,从教育案例定义与特征、案例写作规范、案例研究价值等方面展开,明确“实践 - 反思 - 写作”循环,强调“思想让文章站立,形式让文章个性,文字让文章靓丽”的观点,倡导教师通过案例研究实现专业成长与教学优化。
在“案例命题”分组研讨环节,参训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案例主题的提炼。通过“问题诊断—建议反馈—优化重构”的沉浸式研讨,教师明确了在思维碰撞中抓住问题的本质,善于从典型事例中归纳具有普适性的教育真谛,明晰专业剖析的方向。
好书分享环节,首先,铜山区清华中学的董金萍老师推荐了《非暴力沟通》。暴力的反义词不是顺从,而是看见。这本书最动人的,是让每个“应该” 背后的 “我需要” 浮出水面。当我们学会用“我感到受伤,因为我需要被尊重”代替“你从不考虑我”,那些剑拔弩张的时刻,终将化作温柔的连接。
接着,铜山区新区实验小学的郄亚男老师和大家分享了《了不起的我》。特别喜欢作者把改变比作种子:不需要完美土壤,只要允许自己“先长出来”。那些反复的退缩、笨拙的尝试,都是成长该有的样子。这个春天,终于敢对自己说:慢慢来,你比想象中更有力量。
第三,铜山区新区实验小学的张晨老师向大家推荐了《不原谅,也是一种自我救赎》。真正的救赎从不是以德报怨的圣化,而是像落叶接受秋霜一样,坦然拥抱那些无法愈合的伤口。当我们不再因“不原谅”而愧疚,那些曾被暴力、背叛、辜负的褶皱里,才会慢慢长出属于自己的春天。
最后,铜山区柳泉镇实验小学的焦梦老师带来了《懂心的孩子更幸福:快乐成长的30颗心》。忽然懂得,所谓懂心,不是教孩子完美,而是陪他们在跌撞中长出感知幸福的触角。这 30 颗心,何尝不是给父母的重生课?
春风化雨,研路生花。此次研修活动以教育写作为支点,撬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层动能,为学校教科研工作注入新活力。教师们带着满满的收获重返课堂,期待在铜山教育的田野上书写更多育人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