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名小记者团刚刚放下考试的笔,背着行囊在老师的带领下,打着“挺进大别山”冬令营的旗帜,冒着严寒,顶着风雪,奔向革命老区大别山。大别山横跨鄂豫皖三省,这次冬令营活动中心是在全国著名将军县,皖西六安地区金寨县。
初到大别山区金寨县,望着那黑黝黝的群山,禁不住发出自内心的呼唤,像是在向全世界宣布:“大别山,我们来了!”
随着车子的颠簸,这种新奇感不久便消炎云散,直到透过车窗,偶然发现那第一座茅舍,才惊讶地发觉这大别山的贫困。
崎岖不平的山路把我们引向山的深处,于是路边渐渐出现了干柴堆、稻草垛以及一些平素难以见到的东西。路越发地难走,车子不时要停下来修修。这时便围上一群衣不遮体的孩子,惊奇地指指点点,望着我们这群大山外面闯进来的“新奇人物”。我们走下车来,试图询问他们生活、学习的情况,然而,怕生的他们大都四散而去,留给我们满目的荒凉、凄冷和迷茫。
终于遇上了几位老乡,从他们的口中了解到了生活给予他们的重担。虽然有着山青水秀的宜人景色,然而闭塞的交通和地理环境却交织成一副沉重的枷锁,世世代代扣在山区人的头上。种庄稼,贫瘠的土地的收成仅够勉强维持一家人一年的基本生活;搞副业,山区的气候和极差的条件使家畜根本无法养好;跑运输,那崎岖的山路,泥泞的小道……还有,资金从何而来呢?孩子大了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却交不起一年几十元的学费,或是上不几天便因无法缴纳书本费而含泪辍学。
孩子们哭着闹着要上学,家长们只有叹气!就是把他们一户一年的收入加起来,也不过三四百元继续向山里挺进,可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却不再只有“穷困二字。我们来到一户农家,这家的主人身患重病,还要支撑一家人的生活,并且负担两个儿子的学费。从他心中发出的不全是哀叹,竟还夹着些许希望!
“孩子没钱上学,国家的希望工程还是帮了大忙。每年代我家交大半学费,还勉强上得起。”“虽说咱这穷,可国家的扶贫政策也带给咱不少实惠。多亏了政府年年拨给咱的救济,要不咱更难熬哇。”是的,希望,大别山区还有着希望的种子,老区人民也不会轻易被困难吓垮,他们要奋争。
几天过去了,我心中的这点希望好像火种一样,渐渐地变大再变大。我对大别山区已产生了浓厚的感情,那朴实的人民给我以希望,大别山似乎不再只是贫困落后了!
冬令营活动就要结束,当我们采访车行至六安市区时,耳边传来了由著名歌唱家吴雁泽首唱的《再见了大别山》,轻风牵衣袖,一步一回头。山山岭岭唤我回,一石一草把我留。啊,再看一眼大别山,万般情思胸中收。缤纷的山花呀,不要摇落你惜别的泪。挺秀的翠竹呀,不要举酸你送行的手。啊,再见了大别山,你牵去我的一颗心,我要把你铭记在心头!相逢又分手,握别众老友。男女老少皆叮咛,盼我隔年再来游……
再见了热情的六安金寨,再见了这片红色的热土,再见了老区大别山!
摄影 陈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