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学府徐州五中,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精神的家园,孕育了杰出的人民音乐家马可等栋梁之才。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更好地宣传马可的民族精神和艺术成果,助力徐州文化名城建设,8月19日下午,徐州市小海燕记者团走进徐州第五中学马可纪念馆参观采访,感受其百年传承的深厚底蕴。
小记者们受到了徐州五中副校长马千、学校党政办公室主任丁健、学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顾同等领导的热情欢迎。马千发表了热情溢的致辞,并介绍了马可在校学习情况和生平事迹。丁健带领小记者参观马可纪念馆。他介绍说,马可自幼勤奋刻苦,爱好广泛。1935年马可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南大学化学系,那时的他崇尚“科学救国”。同年12月,震惊中外的“一二•九”运动爆发,在民族危亡、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下,在《义勇军进行曲》等慷慨激昂“呐喊”的救亡歌曲的振奋和鼓舞下,决心用音乐为武器投入到抗日救国的行列中,用音乐抒发爱国之情,激发民众抗日热情。
通过参观采访,小记者们了解了抗战爆发后,马可发起成立并组织学校“怒吼歌咏队”,编选抗日歌曲,深入厂矿、街头、农村,教唱传播抗日歌曲,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歌咏运动。马可特别敬慕聂耳、冼星海的抗战歌曲。得知冼星海随上海抗日救亡演出队来学校大礼堂演出,便迅速加入了冼星海巡演队伍,随之,在古城开封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他在火热斗争生活中,边学习,边创作,边实践,不断提炼升华自己的作品。《保卫我们的平津》是马可那时创作的一首歌曲,歌词慷慨激昂,极富艺术感染力。冼星海的言传身教、抗日革命的激情,激励着马可、鼓舞着马可,他的歌曲像“春风野火般地在人民中间燃烧起来。”
抗战胜利后,他在音乐创作上获得了又一次大丰收,写出了一些思想上、艺术上都很成熟的作品,如歌曲《我们是民主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做工谣》《胜利联唱》,管弦乐《陕北组曲》,歌剧《血海深仇》《荒火》等,马可还参加了家喻户晓的歌剧《白毛女》以及《小二黑结婚》的创作,这些音乐作品在选题和体裁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作品着重反映人民解放战争,迎接新中国诞生等方面的内容。其中,马可的《夫妻识字》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边区广泛流传,深受群众和领导的喜爱,毛主席、周总理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是部好戏。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研究、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歌剧舞剧院等单位担任重要职务,为培养新中国的专业音乐人才倾注了毕生心血。 马可在歌曲、歌剧创作、音乐理论研究等方面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音乐遗产,成为蜚声中外,人民喜爱的著名音乐家。
通过参观采访,小记者们深有感触地说:活动使我们对人民音乐家马可有了进一步了解,这位来自徐州的杰出音乐家,一生写有200多首音乐作品、名曲,受到人民的广泛欢迎,其作品传承一代又一代人,作为家乡学子感到特别骄傲和自豪。我们要学习马可抗战救国精神,为助力徐州文化名城建设多做贡献。
活动后陈晓主任总结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小海燕记者团走进徐州五中马可纪念馆参观访,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抗战爆发马可积极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决心以音乐启迪民众抗战救国,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从开封到延安再到东北,他的脚步走遍大江南北,一首首富有时代特色的革命歌曲从他笔底流出,传唱于长城内外。有些歌曲久唱不衰,流传至今。他用音乐打动了亿万人的心。我们要学习马可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好好学习,长大为建设祖国做贡献。”
徐州市小海燕记者团:陈晓 丁修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