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进一步加强新课标的研究和新教材的使用,结合我区七年级期中地理教学学情,积极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提高我区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质量。经研究决定开展“铜山区七年级地理教学研讨会”。4月23日上午8:30分,铜山区教师发展中心地理教研员梁会成老师就来到刘集中心中学,刘永校长、边志刚副校长、周传振主任陪同梁老师一同听课。
第二节课由胡娇老师以“俄罗斯”为主题,用向日葵为线索,围绕地理位置、农业、工业、交通四大核心内容展开,通过“查成分—种葵花—榨籽油—卖产品”四个活动层层递进,将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工业经济与贸易运输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 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充分体现了学科整合与实践导向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中每个活动以问题链引导探究,如“西伯利亚大铁路为何偏南”,激发学生思辨能力,符合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模式,教学效果很好。
第三节课一开始,房苏红老师便以“美国星巴克咖啡店原材料主要供应商来自哪个国家”这一问题引发学生们的好奇,顺利引入咖啡这一情境主线,进而开启对美国和巴西地理位置的复习。学生们通过观察地图、分析图表,积极参与互动,准确说出两国的领土组成、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两国的地理位置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探讨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时,咖啡的生长环境成为切入点。结合咖啡树喜光喜湿、偏好特定土壤和海拔的生长习性,学生们深入分析美国和巴西的自然环境。以美国为例,学生们探究其气候、地形等因素对咖啡种植的限制;对于巴西,着重探讨适宜的自然条件如何促成其成为咖啡生产大国。在分析亚马孙流域时,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地形、气候、河流三个要素的相互关系,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看到地形如何影响河流流向、气候怎样影响河流水量、河流又对地形塑造产生何种作用,生动展现了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紧密联系。
随着课程推进,围绕咖啡产业,学生们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矛盾展开激烈辨析。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如世界环保组织官员、当地居民、政府官员和开发商,探讨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各小组思维碰撞,深刻认识到过度开发雨林虽能获取短期经济效益,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而一味保护,又面临当地居民经济发展和就业的难题。
为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点,学生们积极思考,提出诸多建设性建议。有的小组建议发展生态旅游,在保护雨林的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有的则提出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咖啡种植效率,减少对雨林的依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深化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更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此次公开课,以咖啡为情境主线,巧妙融合知识复习、深度探讨和理念培养,让学生们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增强了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发展的责任感,为地理教学创新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梁老师指出,设计一镜到底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在情境中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学习利用经纬度、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方法来确定区域地理位置,逐步掌握分析地理位置的技巧,同时在丰富的情境信息中精准获取关键地理信息。
梁老师着重强调,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石与方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务必深入研读课程标准,精准把握每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依据课程标准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活动既能满足课程标准要求,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地理学习之路筑牢根基。
本次教研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次展示,也是老师们交流经验的平台。老师们将以新课标为标准,不断探索创新,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实际行动谱写铜山区地理教学的新篇章。